2018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即将开始啦!小编在这里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初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留学群的及时更新。
2018年初级出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第五节、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一、逻辑思维的三条基本规律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能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逻辑形式的共同规律。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只有掌握了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我们才能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具有逻辑性、论证具有说服力。否则,我们的思维就要陷入混乱之中。
(一)同一律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都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在普通逻辑中,“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对象的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A是A。
公式里的A表示任何一种思想,它可以是任何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判断。“A是A”即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判断都与自身同一。
(二)矛盾律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在这里所讲的“互相否定的思想”是指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判断。概念的矛盾
关系和反对关系见本章第一节。
矛盾律的要求是:对于同一对象,不能同时做出互相矛盾的断定,即不能既肯定它是什么,又否定它是什么。判断的情况是: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其中一个真,另一个必假;
一个假,另一个必真。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他是北京人”与“他不是北京人”即为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也必有一假。而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其中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另一个可真可假。二者不能同真,却可以同假。如“这里所有的书都是正版的”与“这里所有的书都不是正版的”为反对关系。一者真,另一者必假;一者假,另一者可真也可假,因为还可以有其他情况,如“这里的书既有正版的,也有盗版的”等。总之,这两种关系都不能同真,都属于矛盾律可以适用的范围。
矛盾律的公式:A不是非A。
公式里的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判断,“非A”表示对A的否定,“A不是非A”是指A和“非A”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不可能都是真的,必有一假。
(三)排中律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个是真的。
排中律的公式:A或者非A。
公式中的A是指任何一个概念或判断,“非A”表示与A相矛盾。“A或者非A”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A和“非A”必有一个是真的,即或者是A真,或者是“非A”真,二者必居其一。例如:
①“《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②“他所有的稿件都被退回”与“他有些稿件没有被退回”。
在这两对判断中,每一对判断都是互相矛盾的,根据排中律,它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为假,必有一个是真的,否则就会造成“两不可”的错误。
这三条规律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同一律要求思想同一,有确定性;矛盾律要求同一思想不能自相矛盾;排中律则要求在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中排除中间的可能性,做到是非分明、态度明确。
二、运用逻辑思维基本规律时常见的错误
(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根据同一律的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要保持一致。否则,就要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一般而言,混淆概念是在思维过程中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要求,把
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偷换概念是在思维过程中,故意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制造逻辑混乱。
①华侨朱南扬先生今日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举行的就职典礼上,正式成为该市伊凯贾区区长。这是尼日利亚任命的第一位华人区长。
②男青年:你要这要那,不怕别人说你是“高价姑娘”?
女青年: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价钱低了怎么行?
例①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华侨”和“华人”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作者混淆了“华侨”和“华人”这两个概念,造成逻辑混乱。例②很明显是犯了三段论中的“四概念”
错误。男青年所说的“价”是“价格”,裴多菲诗歌中的“价”是指“价值”,女青年有意将二者混为一谈,用后一概念替换前一概念,从而达到偷换概念进行诡辩的目的。
(二)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根据同一律,在运用判断进行推理或论证时,所使用的判断必须保持内容的前后一致,不能随意转移,不能用其他的判断来替换它,也不能给任意一个判断加上其本身不具有的含
义。否则,就要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其中,无意的称为“转移论题”,有意的称为“偷换论题”。例如:
①树立大志并不容易,就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吧,年仅十六七岁时,他不满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旧中国的现状,立志要拯国救民东渡日本,寻求革命真理。正因为周总理从小立下拯救中华,为千百万劳苦大众解放而奋斗的大志,他才有所作为:留法勤工俭学,汲取马克思主义真理;领导南昌起义,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亲赴重庆,虎穴斗敌立功勋……可见没有革命大志,哪来革命的成果。
②1860年,英国威伯斯主教策划了一场有千余人出席的围攻达尔文进化论的辩论会。在会上,主教激烈地指责达尔文进化论,他说:“谁看见而且能够正确地证明过一种物种转化为另一种物种呢?难道可以相信菜园里的芜菁能变成人吗?”接着,他又攻击达尔文学说的宣传者赫胥黎说:“坐在我对面的赫胥黎先生,你是相信猴子为人类祖先的,那么请问你,你自己是由你的祖父还是你的祖母的猴群中变来的呢?”
很明显,例①中,这段文字开始要论述的论题是“树立大志并不容易”,并举了周总理的例子进行论证,但在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没有革命大志,哪来革命的成果”,可见在论证的过程中,论题发生了转移,跑了题。这个例子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例②中,主教明显使用了偷换论题的诡辩手法,把达尔文“进化论”学说,偷换成了“物种
转化”的错误论题。“物种进化”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年代的自然过程,而“物种转化”,则是不能实现的一个人观察到的短期过程。在批判赫胥黎时,他又把“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
的正确论题,偷换成了“某个人是从猴群中变来的”的错误论题。
(三)自相矛盾
如果违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给予肯定,又给予否定,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例如:
①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对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了之后,惊奇地说:“什么!
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
②这件事我没有过问,只是了解了一下情况。
例①中的年轻人之所以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是因为他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当他说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时,实际上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能被溶解的”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而爱迪生反问他“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时,实际上是断定“有的东西是不会被溶解的”这一特称肯定判断。那么年轻人要实现他的理想,就必然要对同一对象做出互相矛盾的断定,必然会产生逻辑矛盾。例②中作者在同一句话中,表达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造成文字上的矛盾。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说“这件事我没有过问”,而后半部分又说“只是了解了一下情况”,也就是说还是过问了。这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在例句中两种情况并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③一辆重型卡车呼啸而来,他躲闪不及,撞了上去。
“躲闪不及”是逃开,“撞了上去”是迎上,前后的情景互相矛盾,后句违背情理。“撞了上去”可改为“被撞倒在地”。
④晚会现场的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按照主持人的要求唱了起来。
“情不自禁”是感情无法控制,是强烈的自主表现,而“按照主持人的要求”则是被动的表现,二者难以并存。原句可改为:“晚会现场的观众,都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的节拍唱
了起来。”如果是强调“按照主持人的要求”,那就要删去“情不自禁地”。
(四)“两不可”
排中律要求对反映同一对象的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应该含糊其辞,骑墙居中,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例如:
学逻辑没有用,我的工作就用不上它。不过,话说回来,要想使自己的思想更清晰,还是要学点逻辑,不能说它是没用的。
在这段话中,说话人既否定了“学逻辑是有用的”,又否定了“学逻辑是没用的”,造成二者同假的情况.致使我们无法判断说话人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因此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推荐阅读:
2018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
2017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