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也”“矣”“焉”“乎”“哉”
(一)也
“也”一般用作语气词。一是用在陈述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一般不译出。例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译: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二是用在疑问句末,可译为“呢…吗”等。例如:
③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译:又怎么能发现狼的去向来指示您的鹰犬呢?
④礼岂为我辈设也?(《世说新语·任诞》)
译:礼难道是为我们设立的吗?
三是用在句中或分句句末,表示停顿,可不译出。例如:
⑤今也国无常道,官无常法,是以国家日缪。(《慎子·威德》)
译:现在国家没有固定的治国方法,官吏没有固定的法律制度,因此国家一天天混乱。(接:缪,通“谬”。)
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译:而且你与其跟随逃避坏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逃避社会的人呢?(按:辟,通“避”。)
四是用在感叹句末,加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如:
⑦夫子日:“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苛政比老虎还凶恶啊!”
(二)矣
一般来说,“矣”都作语气词。一是用在陈述句末,可译,“了”或不译出。例如:
①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他的儿子跑去看拔过的禾苗,禾苗已经枯萎了。
②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则无敌矣。(《商君书·弱民》)
译:国君能让他的臣民相信这些如同相信日月一样,那就无敌于天下了。
二是用在疑问句末,可译为“呢”“吗”“了”等。例如:
③何如斯可以从政矣?(《论语·尧日》)
译:怎样才可以管理政事呢?
④年几何矣?(《战国策·赵策四》)
译:年龄多大了?
三是用在祈使句末,可译为“吧”“了”等。例如:
⑤已矣。勿言之矣!(《庄子·人间世》)
译:停止吧,不要说了。
四是用在感叹句末,可译为“啊”“了”等。例如:
⑥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译:你不聪明得很啊!
⑦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马中锡《中山狼传》)
译:你固然是个仁慈的人,但愚蠢得也太过分了!
(三)焉
“焉”一般用作语气词或用作词尾。“焉”作语气词时,一是用在陈述旬末,可不译出。例如: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译:从冬季到夏季,才往返一次。(按:反,通“返”。)
②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将有西边来的军队越过我国,袭击它,一定大获全胜。
二是用在疑问句末,可译为“呢”等。例如: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盂子·粱惠王上》)
译:大王如果可怜牛无辜而被宰杀,那么为什么还在杀牛杀羊之间作选择呢?
三是用在旬中,表示停顿,可不译出。例如:
④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荀子·劝学》)
译:南方有种乌,名叫蒙鸠。
⑤欲择才焉而立之。(《左传·襄公十年》)
译:想选择有才能的人,把他立为继承人。
“焉”作词尾时,一般是作形容词词尾,可不译出。例如:
⑥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苏轼《赤壁赋》)
译: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四)乎
“乎”可用作语气词,也可用作词尾,还可用作介词。“乎”作语气词时,一是用在疑问或反问句末,可译为“吗”“呢”等。例如:
①丈夫亦爱怜其幼子乎?(《战国策·赵策四》)
译: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我是学习他的道啊,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生年是在我之前还是我之后呢?
二是用在感叹句末,可译为“啊”“呀”等。例如: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谁知道赋敛的毒害,有比这毒蛇还厉害的啊!
三是用在祈使句末,可译为“吧”等。例如:
④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四》)
译:希望您念及先王的宗庙,姑且返回齐国来统帅万民吧!
“乎”作词尾时,一般是作形容词词尾,可不译出。例如:
⑤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译:浩浩荡荡像凭借空气驾御着风一样而不知道它停歇的地方。(按:冯,通“凭”。)
“乎”作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用法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到”“向”“从”“对”等。例如:
⑥《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译:《春秋》为什么从隐公开始?
⑦楚人生乎楚,长乎楚。(《吕氏春秋·用众》)
译:楚国人生在楚国,长在楚国。
⑧鸡呜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公孙丑上》)
译:鸡鸣狗叫相互可以听到,而且一直达到四方边境。
⑨敢问夫子恶乎长?(《盂子·公孙丑上》)
译:请问老师对什么最擅长?
(五)哉
一般来说。“哉”都作语气词。一是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如:
①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译:我偏偏不能与这个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啊!
②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译:仲由,你真粗鲁呀!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大概都是存而不论。
二是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末,可译为“吗” “呢”等。
例如:
③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译: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④天下岂有常法哉?(《淮南子-汜论训》)
译:天下难道有固定不变的法吗?
三是用于陈述句末,有时可译为“啊”,有时不必译出。
例如:
⑤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战国策·秦策二》)
译:秦国占有安邑,那么韩国、魏国必定会失去上党。
⑥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左传-昭公十二年》)
译:给君王啊!周天子不贪爱鼎,郑国哪敢贪爱田地呢?
四是用在祈使句末,可译为“啊”“吧”等。例如:
⑦君其勖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译:您努力吧!
推荐阅读:
2018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